營銷診斷及相關案例(一)
案例1:一位老總曾經問道:“績效考核應該考什么?是根據銷量分配收入,還是根據鋪貨率分配收入?”我們回答:“薪酬是一種導向,你想讓業務員做什么,就考核什么。”
案例2:一家企業為了快速開發市場,收入分配按照開發經銷商的數量計算,每開發一個經銷商提成200元,業務員基本上都完成了任務。但過了幾個月,市場上的經銷商幾乎全部死亡。后來發現,業務員為了多開發客戶,把很多二批發展成一批,結果發展了一大批沒有價值的二批,死了一個有價值的一批。更有甚者,業務員為了多領開發獎,以經銷商夫妻的名義各開一個店。
診斷:本土企業的營銷面對一個很大的難題,即收入分配與工作安排關聯度不大。假設公司領導要求業務員做市場精耕,但如果收入只與銷量掛鉤,業務員就不會費力去做,什么辦法上量快,他就會把心思花在什么辦法上。比如,促銷是快速上量的辦法,業務員在促銷上花的心思都比較多,促銷報告也比較多。為什么業務員在向領導匯報時總是說“XX企業比我們的促銷力度大”,而很少說“XX企業的鋪貨比我們做得好”,這都是收入分配體制惹的禍。你考核的是銷量,業務員就只有去做能“快速上量”的事。
如果領導安排的工作是做終端銷售,但考核的卻是銷量,業務員會覺得做終端上量慢,就會去做通路壓貨。因為只要把貨壓下去,月底就有收入。很多業務員為了多上量多提成,千方百計地“忽悠”經銷商,有的甚至能夠把一年的貨一次壓給經銷商,這樣業務員雖然一次拿走了提成,但市場是死定了。有的業務員甚至說,只要有政策,多少貨都能夠壓下去。
在此情況下,不少企業已經開始對所考核的銷量指標進行修正。傳統績效考核的依據實際上是“開票量”(即拿錢開提貨單的銷量,又稱為毛銷量),現在有些企業以“提貨量”(即經銷商實際從廠家提貨)和“凈銷量”(經銷商實際消化量)作為考核的依據。其目的就是擠干銷量中的水分。凈銷量:毛銷量一存銷量。存銷量實際上是壓庫量,是假銷量,它有可能形成“返銷量”(退庫)、“滯銷量”(過期無法銷售的產品)。
收入分配是最重要的工作導向,企業考核什么,業務員就做什么。收入分配和績效考核要服務于企業開發市場的整體目標。在市場開發的不同時期,對業務員的要求不一樣,績效考核方式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