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診斷及相關案例(六)
盈利貢獻=產品毛利-營銷費用
盈利貢獻指標既可用于營銷系統的考核,也可用于對區域經理和業務員的考核。
可能還會有人質疑:為何不考核費用而要考核盈利貢獻呢?因為費用是一把雙刃劍,費用的增加既能提升銷量而貢獻利潤,也可能因為費用過度使用而侵蝕利潤。同時,考核盈利貢獻還可以讓業務員主動調整產品結構,多銷高利潤產品,有利于產品的升級換代。
每個人都是天生的經濟學家,每個人的行為都隱含著經濟判斷。與其讓老總們嚴把費用關,最終讓業務員找到完不成任務的借口,不如把平衡投入(費用)和產出(銷量、利潤)的判斷權有限地交給業務員。只要以盈利導向作為對營銷系統的考核價值取向,每個人都會主動約束自己過度使用營銷費用的沖動。
“多勞多得”失效情況下的收入分配
案例:一家白酒企業在某市級城市的市場覆蓋率始終在50%左右,在品牌已經處于強勢地位的情況下,鋪貨并不是一件難事,但業務員總是以“客戶不愿現款進貨”、“季節不對”、“店鋪轉讓頻繁”等理由搪塞。按說業務員的鋪貨增加了,銷量上去了,收入也會增加。但企業一直不明白,為什么業務員不愿意提高收入呢?
診斷:業務員不愿“多得”,這已經不是個別現象。對3年以上的老業務員而言,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提成制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把“多勞多得”當作人的天性。但是,這種天性只在一定范圍內有效。我們曾經提出:獎勵也有可能讓人變得懶惰。人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享受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需要一定的收入為基礎,為了多收入就需要多付出。但是,如果手里有錢了,是繼續吃苦還是去“享福”?這是很多人會思考的問題。管理學家說:閑暇也是一種收入。當收入已經“夠本”時,很多人可能不再選擇增加收入,而選擇增加“閑暇”。提成制的激勵對那些把閑暇當作收入的人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