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 “戰略危機”的九大表現(四)
隨著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企業戰略固然需要調整和發展,但這并不等于,可以“踢開戰略鬧革命”,企業戰略一旦付諸實施,企業就必須立足長遠,必須專注,有焦點,把資源集中在既定的戰略上,培養核心競爭力、開發核心產品,發展出自己的流程和自己的技術,并且把品質標準提升到世界水準,參與國際競爭。唯有如此,企業才能獲得長期利益,真正做大做強。
7.亡羊才補牢:評價時機不當
不管你制定企業戰略時考慮得多么全面、周詳,由于市場環境瞬息萬變,你總會感到“變化大于計劃”。因此適時地、客觀地、高效地對正在實施的戰略進行評價,并據此采取相應行動,無疑是保證企業實現既定目標的必要條件。
但不少企業習慣于到年末,甚至是只有到發生重大問題時,才考慮進行戰略評價。近幾年,國內企業比較流行在經營出現嚴重挫折以后,才回過頭來審視企業戰略,總結出“幾大反思”、“幾大懺悔”等等。其實,企業戰略出現危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往往都有一段“潛伏期”。在“潛伏期”的早期階段,企業經營者也大都有所察覺,但由于尚未出現嚴重偏差,不易引起經營者的重視。由于未能及時進行戰略評價,找出問題所在并采取相應的糾正措施,當企業外部或內部出現某種“誘因”時,戰略危機總爆發就在所難免了。如“三株”僅僅因為與消費者的一樁官司就使企業發展出現重大挫折,便是一例。
戰略評價何時進行才合適?實際上,戰略評價活動應當持續地進行,而不只是在特定時期的期末或在發生了問題時才進行。當環境變得愈來愈復雜、市場變化越來越快時,戰略評價活動的頻率也要相應提高。唯有如此,才能及時校準方向,防患于未然。
8.見樹不見林:評價指標片面
一方面,企業在進行戰略評價時,容易片面強調短期的財務指標,如投資收益率、股本收益率、銷售增長率、市場份額等。這些指標固然重要,但由于絕大多數財務指標都是為年度目標而不是為長期目標制定的,而有些戰略需要經過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實施完畢,其實施結果可能在數年后方能顯現,因此,這種做法有時不僅難以對戰略做出公正、客觀、準確的評價,反而在客觀上“弱化”了戰略目標,并極易對企業的戰略實施產生誤導。企業為了追求這些財務指標,自覺不自覺地將戰略目標擱置一邊,而采取種種與戰略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馳的短期行為。我國證券市場有幾家一度“績優” 今年卻出現巨額虧損的上市公司,就很能說明這一問題。這幾家公司,過去片面追求年度業績指標,而忽視了對戰略目標的把握,以至于釀成今日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