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失誤---索尼數字時代的掙扎(二)
業績的下滑必然會導致股價的下跌。自出井伸之1999年擔任索尼首席執行長以來,該公司的股價已經下跌了四分之三,由2000年3月1日的16300日圓一路下滑至上周五的3960日圓,索尼的市值也由1380億美元減少至330億美元。Cigna國際投資顧問公司的基金經理Nobuaki Murayama指出,股價的不斷下滑表明索尼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他說:“周圍的環境已經發生變化,索尼目前所面臨的競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激烈,因此改變是必然的。”
分析人士表示,索尼并不只是在數字音樂市場落后于蘋果,在多個數碼產品領域索尼都已經被競爭對手趕超。在立體聲和大屏幕彩電盛行的時代,索尼同樣面臨著來自松下和飛利浦的激烈競爭。但索尼憑借著超強的技術實力研發出了性能優越的“特麗瓏”顯像管,并創造了“索尼現象”,讓諸多的消費者心甘情愿的支付更多的錢購買索尼的產品。
但是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根據DisplaySearch發布的最新數據,2003年第四季度夏普在平面電視和平面顯示器的銷量上已經超越了索尼;而根據日本照相及成像產品協會公布的數字,佳能在數碼相機領域已經同索尼不相上下;同時,戴爾、Gateway以及惠普等多家IT巨頭已經宣布進入家電市場。
在過去5年內,索尼的銷售額年平均增長幅度為2%,利潤率僅有1%,而與此同時佳能在過去5年的平均利潤率則保持在5.7%的左右。在2003財年,索尼的營收達到729億美元,但凈利潤僅為8.51億美元;而佳能雖然營收僅有99億美元,凈利潤卻達到了26億美元。
市場分析專家阿爾-萊斯(Al Ries)指出,過于龐大以及業務不夠集中正是索尼的癥結所在。他說:“索尼的產品從數碼相機、CD播放器、個人計算機到電影、音樂以及視頻游戲等娛樂內容無所不有,當一家公司擁有如此長的產品線之后,隨之而來的最大問題就是難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