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迷失的企業悲劇(一)
企業經營的宗旨就是為股東創造價值,人們在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時,總是對企業做出“永久存續”的假設,然而許多企業隨著歲月的流逝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甚至許多曾經聲名顯赫的企業在輝煌一時后,也永遠地銷聲匿跡!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25年中,國民經濟的復蘇催生了一批又一批企業,許多曾經閃耀著光芒的名字在經過短暫的輝煌后黯然退出人們的視線。德隆集團的轟然倒塌、三九集團的分崩離析、TCL集團的巨額虧損、華源集團的經營危機,都是最新發生的故事,這四家企業是當代中國家喻戶曉的明星,背后的舵手唐萬新、趙新先、李東生、周玉成都是我們這個時代叱咤風云的“梟雄”!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是他們自己,親手毀滅他們自己曾經締造的奇跡,制造了一幕又一幕企業悲劇!我們先來看看這些“企業恐龍”們被經營環境淘汰的根本原因吧。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三九集團的分崩離析。
三九集團的身份非常特殊,不僅是國有企業,還是“軍商合一”體制時代的軍隊企業,三九集團曾是國企改革的旗手和標桿,其舵手趙新先也曾經被譽為“全國勞動模范”、“軍隊優秀企業家”和“中國改革十大風云人物”。趙新先不愧為經濟領域叱咤風云的梟雄:從1985年以500萬元貸款起家創辦南方制藥廠開始,締造了橫跨醫藥、汽車、食品、酒業、飯店、商業、農業、媒體等八大產業的三九集團,控制三九醫藥(000999)、三九生化(000403)、三九發展(600614)等三家上市公司和數百家直屬企業,總資產達到200多億元。但是,到2004年,趙新先掌控下的三九集團拖欠商業銀行的債務高達107億元。在2004年5月16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趙新先黯然離開了他親手締造的三九帝國。
在2005年11月,從公眾視線中消失一年半之后,時年64歲的趙新先作為“階下囚”,再次成為新聞焦點人物。這不僅是趙新先個人的悲哀,也是三九集團的悲哀。三九集團107億元的銀行債務徹底壓跨了一代梟雄。
是什么原因給三九集團帶來了高達107億元的巨額債務呢?
企業投資是在企業戰略指導下的資源配置,我們從三九集團的重大投資行動中就可以看出其迷失方向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