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迷失的企業悲劇(三)
趙新先走到了隨意戰略布局和投資的境地,他對未來的戰略方向迷失了,搞不清有限的資源應該用來干什么,在2000年前后,三九集團的重大投資就達到110億元,這些沒有明確戰略指導的投資后來并沒有產生預期的效益,因而導致銀行貸款無法按期歸還。2004年5月后,接手三九集團的孫曉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回天乏力,除了出賣三九集團的存量資產(含股權資產)償還商業銀行的部分到期債務之外,孫曉明也沒有什么辦法。
三九集團分崩離析了,三九集團的“教父”與“舵手”如今已經成為“階下囚”了!對其戰略迷失造成的企業悲劇,我們還能多說什么呢?
我們在來剖析一下TCL集團的巨額虧損。
在廣東惠州崛起的TCL集團(000100)的確來之不易,外有日本家電霸王的打壓,內有四川長虹和青島海爾的擠壓。李東生成功地在電話、電視、手機等三個家電行業的細分市場中后來居上,并迅速搶占了國內霸主地位,成為了中國家電行業第一家“跨國”企業。
財務數字是李東生近年來經營業績良莠的最好說明,根據TCL集團公開披露的財務報告整理的財務數字如下:
2004年是李東生國際化戰略實施年,表面的輝煌后面是什么呢?TCL集團2004年合并報表后的凈利潤僅為2.45億元,較上年度的5.71億元大幅下降。2005年是李東生國際化戰略實施的第一年,2005年三季報告顯示其虧損已經達到11.39億元!凈利潤同比下降379%,全年預計虧損15億元以上,已經超過虧損13億元的科龍了。在2005年,TCL集團僅一年的虧損就超過了其在輝煌時期的2002年、2003年及2004年共三年的利潤之和!
李東生及其TCL集團今天淪落到要與顧雛軍及其科龍電器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是什么導致了TCL集團今天的悲劇呢?李東生拿2004年初集團整體上市募集的巨額資金干什么去了?
李東生對中國企業國際化有他的“個人理解”,他在他的“理解”基礎上為TCL集團制定了具有濃厚個人色彩的“國際化戰略”。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而李東生把它理解為“制造環節”的國際化,他要把電視機和手機這些接近飽和的產業的制造基地建到工業發達的歐洲去,他無視世界產業轉移的經濟規律:一般制造業的轉移趨勢是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對于一般制造業,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化應該是其產品銷售的國際化,而不應該是產品生產制造的國際化,然而李東生“逆規律”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