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互聯網+
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一經提出,互聯網+這個詞火起來的速度堪比火箭升空,要知道在一個多月前這個詞大家都還是很陌生的,而現在,無論是記者采訪還是媒體寫稿已經言必談互聯網+。毫無疑問,作為一個科技行業的時髦新詞,互聯網+已經徹底取代了互聯網思維,成為了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口頭禪。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的“互聯網+”實際上是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互聯網+”行動計劃將重點促進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環境,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增強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打個比方,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讓很多行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互聯網也會像電一樣,作為一種生產力工具,給每個行業帶來效率的大幅提升。對于老百姓而言,“互聯網+”會讓傳統產業更進一步被互聯網滲透和改造。過去,已經有很多“互聯網+傳統行業”的成熟案例,比如,傳統集市+互聯網有了淘寶,傳統百貨賣場+互聯網有了京東,傳統銀行+互聯網有了支付寶,傳統的紅娘+互聯網有了世紀佳緣,傳統交通+互聯網有了快的滴滴,而傳統新聞+互聯網有了柴靜《穹頂之下》病毒式的傳播。
在民生、醫療、教育、交通、金融等領域,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提升也逐漸成為現實。在民生領域,你可以在各級政府的公眾賬號享受服務,如某地交警可以60秒內完成罰款收取等,移動電子政務會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工具。在醫療領域,將有更多醫院上線App全流程就診,支持網絡掛號,你的就醫時間就會被節省,就醫效率也將提升。在教育領域,面向中小學、大學、職業教育、IT培訓等多層次人群開放課程,你可以足不出戶在家上課。
“互聯網+”不僅正在全面應用到第三產業,形成了諸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新業態,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產業滲透。農業互聯網正在從電子商務等網絡銷售環節向生產領域滲透,為農業帶來新的機遇。工業互聯網也在從消費品工業向裝備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業領域滲透,全面推動傳統工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用戶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產品的研發中。不僅如此,互聯網+會引領掀起一番網絡的熱潮,也會帶動創新科技的發展,他的影響力和魔力無法想象。
現在 “互聯網+”的趨勢時至2015年已經無法阻擋,但是,互聯網+雖然有先前的諸般優點,但是他的一些弊端我們也不能忽視。雖然互聯網這一詞早已不再新鮮,今年提出這一計劃也在意料之內,但是我國的科技水平以及國內部分行業還跟不上這一趨勢,如果盲目跟風,弊端在自然而然會一一展露,如今中國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很多改變還是表面上的改變,許多行業本質還是沒有改變。很多中國互聯網從業者善于利用互聯網對自己的商品進行裝潢,實品與網絡上的產品總是不符,更有一部分商家掛著羊頭賣狗肉。這樣嚴重地降低了用戶對網絡的信任。互聯網+還有一個最不容忽視的弊端,那也是我們最憂慮的問題,就是個人信息的安全問題。正如紅客的誕生就會伴隨一群黑客的降臨。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在,總有一群違法分子總絞盡腦汁通過捷徑來牟取暴利,他們通過技術竊取他人信息來謀得利益。2015年全國首例黑客網絡盜刷銀行卡那場案子給人們敲了一記警鐘,在那起案件中廣東警方抓獲犯罪團伙11人,他們可直接在網上盜刷或轉賬,涉案近15億元。其中還有一17歲初中輟學少年自學網絡編程成黑客,盜19萬條銀行卡信息。19萬條銀行卡信息那是多么驚人的一個數字,由此可見,互聯網急需解決一個問題提高網絡的信用度。
互聯網+已是一個不可逆的發展方向,但是無論怎樣,網絡法治建設與誠信建設是網絡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信用等于財富”的信任社會,才是真正的法治社會。網絡交易要“講究誠信,維護消費者權益”才可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