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品牌建設的幾個誤區
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出現了一批企業從外貿或者OEM轉向自身品牌建設,這次的品牌化的熱潮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 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比如眾多閩派品牌開始崛起,一度央視體育頻道被戲稱為晉江頻道。但是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企業對品牌建設意識的加強,在很多品類市場都有了相對強勢的本土品牌,因此在中國市場建設品牌的資本門檻越來越高,甚至有不少企業感嘆道“不做品牌等死,做品牌找死”。
隨著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眾多的中國出口導向性企業又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外貿市場收到巨大的沖擊,同時國內原材料價格上漲、用工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出口外貿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遇到了重大的危機。正是基于這樣的危機和中國網絡銷售市場的發展,諸多出口導向型的企業開始轉向網絡品 牌的建設。
出口導向型或者OEM型的工廠能夠生產品質可靠的產品,但是缺乏足夠的資金在傳統媒體渠道進行品牌宣傳,同時也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線下傳統渠道的建設,而網絡銷售渠道的發展,一方面讓品牌營銷傳播的成本更低、同時渠道建設成本也更為低廉,而且回款周期也得到有效的縮 短。因此通過網絡渠道實現品牌建設和產品銷售的有機結合成為了眾多出口導向型品牌的理想出路。
比如服裝領域的斯波帝卡、零號男;包包領域的麥包包等品牌都是基于網絡媒體實現華麗轉身的外貿導向型企業。但是大多數出口導向型的企業對于網絡品牌的建設還在探索階段,因此也存在諸多誤區,主要表現為:
誤區一:網絡品牌建設短視。憑借著“品質可靠”+“價格低廉”的優勢,把商標當作品牌。而忽略品牌價值的定位和品牌形象的建設,從而未能和消費者建立情感上的價值關聯。其實在中國市場上“品質可靠”+“價格低廉”的產品多的是,當眾多這樣的企業進入網絡渠道的時候,如何實現差異化的競爭?已經成為一個核心問題。
誤區二:貨品導向而不是品牌導向。完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只要是能買的產品多多益善,而根本不管產品風格的差異和消費群體的差異。從而給網絡消費者認知混亂,缺乏清晰的品牌形象認知和產品風格認知,從而消費者的忠誠度底下。
誤區三:網絡廣告投放的粗放。在缺乏品牌整體規劃和產品規劃的前提下,盲目宣傳。而且宣傳訴求雜亂,甚至長期以“價格優勢”作為核心宣傳點,長此以往,不要談什么品牌建設,這不過是一個網絡上的地攤而已。
盡管電子商務創新整合品牌營銷與產品銷售的優勢帶來了新的品牌建設的時機,但是缺乏品牌整體規劃的網絡銷售并不是出口轉內銷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要實現出口轉內銷的華麗轉身,在網絡渠道商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品牌,必須堅持品牌戰略導向的網絡銷售策略和消費者價值導向的網絡營銷傳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