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碁與明基的品牌故事(一)
小舞臺也可以打品牌
宏碁很幸運,推出第一個產品——小教授即一炮而紅,原因是產品有利基市場,也就是教育市場。類似的產品電腦學習機在市場已有5年以上歷史,價位大約在300美元左右,小教授一號的價格降到150美元以下,性能又比較好,在教育利基市場很容易馳名全球,業務飛快成長。再加上品牌創新形象佳,品質也很好(由臺達電代工),建立了良好的基礎。小教授一號的利潤很高,毛利在3成到5成,凈利也有一成以上。宏碁做了那么久的個人電腦、營業規模也不小,利潤都沒有這么穩定、這么好。
打品牌,規模不必大
小教授的成功印證了一個道理:打品牌,規模不必大。像Cross筆只有一億美元的規模,比起其他大品牌只是個零頭,品牌價值卻很高。
規模和品牌之間的關聯,要分實際規模和相對規模來看。以巨大自行車為例,巨大不大,但是在那個細分市場里它很大。因此,重點不在規模大小,而是你在所屬的細分市場里大不大,小教授在自己的市場里就很大。另一方面,有些市場天生就很小,像電腦產品跟自行車就不能比。大小是相對的,重要的是在自己所屬的細分市場里,相對而言不能小。
打品牌可以自己界定舞臺,規模小的時候,要自己去界定小的舞臺。在小舞臺上,你雖然小,還算是一個角色。自己明明很小,偏偏要去打大舞臺,成功機會當然渺茫。所謂的小舞臺有兩種,一種是指新產品的初期市場,另外一種是指在成熟的大市場中找到利基市場。
不同的是,在成熟產品中找到利基市場,相對而言可以比較穩定,因為大公司已經確定看不上這塊肉;新產品的初期市場則較不穩定,但是它會持續成長,成長就會吸引很多新的競爭者,此時就要有打主流戰的準備。也就是說,在利基市場領先之后,一定避不掉主流戰。打主流戰跟打利基戰完全不一樣,如果沒有掌握好打主流戰的經營能力,就會遭逢危機。美國很多電腦公司最后都以失敗收場,就是因為他們很會打利基市場,卻都在主流戰場上敗陣而歸。
打品牌的使命感
宏碁在利基市場打贏,后來還能在主流市場存活下來,主要是因為氣長。氣之所以長有幾個原因:一,我們有長期作戰的決心,就算吃苦也愿意打,而美國公司吃了苦頭就棄守;第二,我們管銷費用相對較低;第三,我們有韌性、彈性,在困難的時候,可以調整策略,消耗較少的體力;第四,使命強,留著Ac鄄er這塊國際招牌,對很多臺灣人意義重大。美國人連康柏公司、IBM的個人電腦事業這些大牌子都可以不要了,當然氣不長。
另一方面,臺灣打品牌經常受個人主義驅使,是CEO或高層干部的理想或是雄心使然,不到最后關頭絕不棄守。美國人打品牌,本來就是他的工作,品牌是他們的一種工具,打不下去可以放棄,沒有愧對使命的問題。這其中還有文化差異,美國人打品牌很自然,不打才怪,美國的企業文化認為代工沒有出息;而臺灣是認為打不打品牌不要緊,兩邊文化相差十萬八千里。
宏碁的品牌路
我一直強調,打品牌關鍵絕對不在規模,而是在產品特色,特色來自創新、有競爭力。產品有特色,再加上有營銷能力,才是品牌成功的兩大要素。
宏碁的營銷能力是通過付學費逐步學習來的。渠道的管理,從過去的通過進口代理商,到現在發展成自己擔任進口商,親自面對經銷商、零售商。接觸的廣告商與媒體,也從過去的專業媒體,到現在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所以我說,宏碁成立的第一天,就有品牌管理的觀念雛形。我們設置一筆營銷發展基金,補貼經銷商做廣告,還要求這些廣告必須符合宏碁的基本要求。當時規模小,不可能用太復雜的系統來管理品牌,直到1998年王文璨由歐洲調回總部負責營銷之后,才引進一套復雜的品牌管理系統。
宏碁應該是臺灣第一家“來者有拒”的外銷公司,我們會“挑”門當戶對的經銷商,不是說有訂單、想跟我們買,我們就會賣,這也是品牌管理的重要概念。品牌不只是互通有無的貿易,更要注重營銷、形象。雖然有很多代理商想代理宏碁產品,我們卻精心挑選,原則是對方必須有意愿長期替宏碁打品牌,還要有技術能力能為我們做售后服務。這些觀念現在看起來都很普通,但是在二十幾年前卻很先進。我們甚至遠赴海外實地考察經銷商,要知道他們賣什么產品、背景如何,還要實際面談。宏碁跨入電腦業之后,依舊跟很多當初代理小教授產品的經銷商繼續合作,只是隨著公司規模變大,從獨家代理變成非獨家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