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連鎖酒店的放羊理論(一)
信息失真與管理效率低下,是鄭南雁一度擔心的問題。特別是他執掌的經濟型連鎖酒店7天開始一路“小跑”,門店的數量呈幾何式擴張的時候,這種擔憂隨著公司管理模式的局限開始升級。
30家分店是7天梳理管理模式的開始。2006年底,鄭南雁召集高管們反思公司的管理思路——原有的“自上而下”的指令式傳遞,雖然能保證總部的強勢地位,但隨著門店的增加,這種優勢正在變為劣勢。
開會過后,管理層得出的結論是以新的管理理念,即“放羊式”的管理理念替代原有的思路,用“放羊機制”賦予分店店長更大的自主權,“不用凡事都等待總部的指令”。與此同時,借助一直以來投入頗大的IT系統來優化管理流程,建設基于IT系統的分支運營體系,“保證了企業通過信息共享而不是靠控制和命令做出反應”。
“論‘擰毛巾’的能力,我們可能沒別人強,因為成本管理里有規模效應的因素,我們的開店數還不及其他公司。”但鄭南雁認為,經過管理架構調整后,7天的整個信息傳遞能變得更快捷,而且形成“自下而上”的傳動。
2009年,7天的分店規模已近300家,總部參與運營管理的人數依然保持在350人左右,在鄭南雁看來,調整取得了效果,因為“300家店與100家店需要的管理人員一樣”,這意味著“管理的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放羊:“不管”的效率
7天總結的“放羊理論”,緣于這么個前提:假設牧羊人和羊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即要讓羊吃得飽一點。所以羊會自動向水草茂盛的地方走,而牧羊人則要引導領頭羊走正確的路,并不斷鞭策落后的羊,這樣一個牧羊人就可以同時放上千只羊。因此,“只要牧羊人與羊的目標一致,管理成本就可大大降低。”
鄭南雁看來,很多公司都是在強化總部的權力。這種傳統的管理理念,雖然使得總部較為強勢,權力也高度集中,但如果不能“抓大放小”,無疑提高了管理成本,消耗了管理層的精力。于是,從2007年初,公司開始做整個管理架構的調整。
學計算機出身的鄭南雁,非常強調“技術的進步與人的進步”。他理想中的管理模式,是借助IT系統的力量,使總部和分店的管理趨于扁平化。“中間的節點越多越容易犯錯”,因此,盡量減少管理的層級,并且不斷削弱總部“硬性”管理的職能,而轉化為支持的職能,也許能使整個團隊在分店規模迅速膨脹的同時,依然能舉重若輕。
在具體的實施當中,“首先要改的,是人的思想,”鄭南雁表示,這也是較難的一關。如果在放權的同時,店長如果只是一昧地接收指令,顯然是在被動地工作。“我們比較強調人的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