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如何做大中國企業
在今后一段時間,中國的很多優秀企業都面臨著被外資企業收購或控股的局面。五年以后,當我們再統計中國企業500強的時候,還有多少企業是真正的中國企業?
談到大企業,人們的描述往往集中于它們的規模:資產,利潤,銷售收入占到全社會GDP的多少等。這些指標固然重要,但還遠遠不夠。我們要從大企業的本質來看它的重要性。
大企業的本質是什么?說到底,大企業是一個包工頭——他所銷售的產品,或者這些產品的構件,絕大部分都是別人生產的。更具體地說,在大企業的銷售額中,一般有70%到90%的價值是由企業轉移過來的,而只有10%到30%的價值是自己附加的。
但是,由于大企業在經濟中扮演著包工頭的角色,實際上決定著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和技術標準——例如微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軟件業的發展方向和技術標準。這是大企業第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
作為包工頭,大企業還主導著資源在全社會的配置,它總能找到最優秀的設計師,在最廉價的地方組織生產,在最具有高附加值的地方銷售產品。雖然它往往只負責產品的銷售或設計,卻決定著資源在世界范圍的流動和配置。
此外,它還是整個社會技術進步的主要載體。據統計,目前世界研究開發的80%、技術創新的71%由世界500強企業所創造和擁有,而世界范圍內62%的技術轉移都是在500強范圍內進行的。
還有一點,大企業實際上是市場秩序的維護者。世界上有那么多生產者,那么多的消費者,怎么能夠讓消費者買到優質可靠的產品?這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大企業來實現的。因為消費者要靠大企業去監督價值鏈上眾多的生產者。
比如消費者買一輛寶馬汽車,寶馬汽車的零部件供應商有幾萬個,這幾萬個供應商他都不認識,怎么能夠放心?這時候,是寶馬公司在監管所有生產零部件的幾萬家企業,如果零部件出了問題,寶馬公司要負責。這樣一來,消費者就可以放心地去買他的汽車。所以說,大企業的利潤來自責任。它有多大的能力承擔責任,就有多大的可能獲得利潤。
從這個角度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在發達國家服務業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服務業是面對消費者的終端,是一個承包商。根據統計,在中國企業500強里面,服務業占31.2%;而在世界500強里,服務業占56%;美國的這個比例將近60%。這說明越是發達國家,大企業在維護市場秩序中,作用越強。也可以說,中國之所以市場秩序混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企業不夠成熟,不能夠承擔起維護市場秩序的重任。所以,當我們關注大企業的時候,不要光看衡量規模的一般指標,更要看到大企業的本質和它背后的深刻作用。
中國大企業的特點
總結世界產業的發展歷史,我把大企業的形成歸結為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創業的核心技術。第二,規模經濟,也就是成本優勢。第三,對供應鏈的管理能力。第四,品牌價值。第五,資源壟斷。
在現實中,上述這些因素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像微軟,它靠核心技術起家,但到后來品牌價值也很高;像沃爾瑪,它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很強,反過來又增加了他的成本優勢,使得它的商品售價很低。總之,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這些因素能夠互相促進,共同作用。
反過來看,中國今天的大企業之所以成為大企業,靠的是什么?根據我上面列舉的因素和對實際狀況的分析,我的總結是:資源壟斷第一,規模經濟第二,品牌價值第三,供應鏈管理能力第四,核心技術第五。跟人家差不多是倒過來了。
看一下中國企業500強的統計,有些信息很有意思。比如能進入前15位的企業基本上都是資源壟斷型企業,其中包括牌照資源、號碼資源這些在市場準入方面的壟斷。這500家企業賺的全部利潤的47.4%來自前十家企業,且全是壟斷型企業。所以我的第一個判斷是,資源壟斷是中國企業目前進入500強行列的最重要因素。
但無論如何,要說到中國企業的最薄弱環節,應該是核心技術。我不知道進入中國500強的企業,有幾家敢站出來說,是靠自己的核心技術進入500強。華為這樣的企業也許敢說,但其他大部分企業恐怕不敢這么說。根據373家企業的樣本統計,中國500強企業的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是1.05%。而摩托羅拉這個比例是10%左右,微軟是20%到30%。
中國企業面臨的危險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認為,我們的企業在國際競爭中面臨著很大的危險,這些危險表現在:第一,我們的資源壟斷拼不過別人的核心技術;第二,我們的成本優勢拼不過別人的品牌優勢;第三,我們的生產能力拼不過別人的供應鏈管理能力。
這幾句話綜合起來,基本可以看到中國企業面對國際競爭的前景。比如我們的銀行業,原先有很強的壟斷性,但現在改制以后,外資銀行開始進入,購買我們的銀行。不光如此,在其他很多行業,外資企業都愿意出很高的價錢買中國企業。本來中國企業可能值10個億,但他愿意出15個億、20個億來買。為什么?因為對他來講,能夠消滅本地的競爭對手,多花點錢也是合算的事。所以我看,在今后一段時間,中國的很多優秀企業都面臨著被外資企業收購或控股的局面。
五年以后,當我們再統計中國企業500強的時候,還有多少企業是真正的中國企業?這是我擔心的問題。
我們似乎覺得只有摩托羅拉、惠普是外國品牌,但實際上,在很多領域,比如三大汽車制造企業,大部分賣的是外國企業的產品。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企業500強中的企業,相當一部分不是真正的中國企業。
下一步,中國可能會有制造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但是我們很難相信,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的零售業、服務業能夠進入世界500強。這樣一來,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就是我們在全世界的分工體系和產業價值鏈中,處于價值分配的最低端。也就是說,未來我們創造財富的“重量”在世界經濟中的比例,將遠遠超過按照價值計算所占的比例。也可以說,這意味著在中國生產出來的財富,很大一部分并不屬于中國人。
如何做大中國企業
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我們應該怎么辦?
首先,我想我們的企業一定要在產品研發上增加投入,增強自己開發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能力,不能老用別人的技術來發展。因為別人的技術終究有限制,利用到一定程度人家就不給你了。
接下來,企業還應該多渠道打造自己的品牌。如果你不是國際名牌,就很難是國內名牌。
第三是要提高我們的供應鏈管理能力。而供應鏈的管理能力不是一下子可以提高的,它涉及到企業間的合作,所以我想中國企業很重要的是要學會價值分享。我們過去太習慣于什么事都要自己做,而不愿意跟別人分享,這會妨礙企業之間形成合理的分工與合作。
最后,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在中國企業做大做強,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政府應該扮演什么角色?我們看到,2005年我國有110多家企業新進入500強,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通過政府重組實現的,這不是一個好現象。否則的話,中國企業要進入世界500強就太容易了。如果我們把全中國的企業合并成一家,那肯定是世界500強的第一名,但那么做沒意義。我建議以后國資委在合并企業的時候,要像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一樣,有一個獨立的反壟斷機構來審查,這種合并會給消費者帶來什么影響?給市場競爭和技術進步帶來什么影響?如果會給全社會帶來不利,這種合并就不能進行。
說到底,這關系到政府的功能定位。在正常狀態下,政府的目標應該是最大化全民的福利,而不是最大化政府控制的資產。在這個目標下,所有的企業,國有也好,外資也好,民營也好,都應該平等競爭,而不是給予某些企業特殊的壟斷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