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管理大師:戴明
盡管戴明博士(William Edwards Deming)在40年代就已經是美國首屈一指的統計專家,但是,他真正被美國大眾熟悉并且在工商管理界被廣為推崇則是在他80歲以后。
1980年,戴明也已整整80高壽,而美國的競爭力正處于危機之中。可是,日本這個小小的亞洲國家戲劇般崛起,成為舉世矚目的經濟強國。就在工商界四處尋找良策之際,NBC電視臺播放了90分鐘的專題片——日本能,為什么我們不能?戴明在節目中以顯著的地位出現,該節目也介紹了戴明在日本所扮演的角色。此后,成百上千的美國各類機構,包括軍事部門和政府,紛紛向戴明討教,許多大公司的管理者成為戴明的門徒。近20所大學(包括波士頓大學和哈佛大學)相繼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他的母校耶魯大學在1993年授予他維爾布爾•盧休斯十字獎章。
在美國人還不知戴明為何方神圣的時候,日本人早就把戴明奉為神明。1950年起,戴明就由麥克阿瑟將軍推薦并通過日本科學家和工程師聯盟,開始向日本產業界傳授質量管理的“福音”。當時的日本人急切地想學習美國的管理技術,而戴明則要求他們避開效率低下的美國方法,鼓勵他們創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新體系。他告誡日本實業家,通過緊盯質量,生產出耐久可靠的產品,他們能夠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僅僅在幾個月內,日本工商界就把戴明的教誨落實于行動。自此以后,企業的能耗降低了,質量提高了,經濟實力更是戲劇般提升。鑒于戴明為日本做出的巨大貢獻,他在1960年被天皇授予“神圣財富”銀質勛章。
根據近年來的研究,戴明之所以能幫助日本人還有深刻的緣由。戴明在日本講授管理之前,就對日本文化(尤其是對日本的戲劇)深感興趣。正是基于對日本文化的了解,他才能夠有針對性地傳授日本人真正需要的東西,既讓日本人能夠理解,又與日本文化的長處相結合。比如,戴明向日本企業推薦的“質量管理小組”就是特別適合日本文化傳統的方法。也許,管理宗師德魯克就是受戴明在日本的實踐的啟發才提煉出一個重要的原則——管理必須和一個國家的文化相結合。
對管理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戴明的方法主要是把統計學原理應用到質量管理。但是,戴明的后期著作表明,他的方法背后有著系統的管理哲學。他在1982年出版的《轉危為安》(Out of the Crisis)一書是他最成熟的管理著作。書中的“14要點”一般在質量管理教科書講授,但“14要點”在書中卻是一般的管理原則。戴明強調,“14要點”并不只限于西方工業發展及企業經營,而且可以廣泛應用于教育、政府工作、服務業、醫院及交通服務各個領域。
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戴明的新經濟觀》,則試圖把他的哲學應用于更為廣泛的制度層面。該書重申了他所珍視的“淵博知識系統”,其目的是轉變西方主流的管理風格。他認為,一個系統本身理解不了自身,轉變需要來自系統外部的觀點。而“淵博知識系統”就是提供這樣的外部觀點。這一知識系統由內在相關的四部分構成:對系統的認識、有關變差的知識、知識理論、心理學。他說,“一旦個人理解了這一淵博知識系統,他就會把其中的原則應用到各類人際關系。他對自己決策的判斷和投身所屬組織的轉變就有了基礎。經歷了轉變的個體將樹立榜樣,善于傾聽又毫不妥協,并能持續地教會別人。”
顯然,戴明的管理哲學講究對人的正面引導和激勵。調動一線員工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就可以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減少差錯和浪費。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戴明才反對以恐懼和追究過失為手段的績效考核。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戴明還創立了非牟利機構“戴明學院”,希望門人繼續他的事業——推進整個世界的商貿,繁榮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