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因的組織文化研究
德佳•沙因( Edgar H.Schein )是美國麻省理工斯隆學院教授, 1947年畢業于芝加哥大學教育系,1949年在斯坦福大學取得社會心理學碩士學位,1952年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此后一直任職于斯隆學院。在組織文化領域中,他率先提出了關于文化本質的概念,對于文化的構成因素進行了分析,并對文化的形成、文化的間化過程提出了獨創的見解。在組織發展領域中針對組織系統所面臨的變革課題開發出了組織咨詢的概念和方法(Process,consultation)。他的主要研究著作包括組織又化和領導(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Ieadeship)、組織心理(Organizationa1 Psychology)、職業動力學(Career dynamics)、咨詢過程(Process consultation)、重新思考咨詢過程(Process consultation revisited)等,另外還有幾十篇研究論文。以下主要介紹他關于組織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組織文化的定義
在2O世紀80年代,隨著日本企業競爭力的快速增強,許多學者開始對日本企業的管理進行研究,結果他們發現日本企業的文化特征是促使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此,管理學家開始對企業文化或組織文化給予了相當熱情的研究,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的內容:
1.人們進行相互作用時所被觀察到的行為準則;包括使用的語言,或者為了表達敬意和態度時類似一些儀式的做法等。
2.群體規范:如霍桑實驗中所揭示的工作群體的規范。
3.主導性價值觀:包括類似于產品質量,價格領導者等組織中所信奉的核心價值觀。
4.正式的哲學:包括處理組織和其利益相關者如股東、員工、顧客的關系時應該信奉的意識形態,以及給予組織中各種政策指導的一種哲學。例如惠普之道。
5.游戲規則:為了在組織中生存而學習的游戲規則,例如一個新成員必須學會這種規則才能被接受。
6.組織氣候:組織成員在與外部人員進行接觸過程中所傳達的組織內部的風氣和感情。
7.牢固樹立的技巧;包括組織成員在完成任務時的特殊能力,不憑借文字和其他藝術品就能由一代向另一代傳遞的處理主要問題的能力等。
8.思維習慣、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語言模式:包括組織成員共享的思維框架。
9.共享的意思:組織成員在相互作用過程中所創造的自然發生的一種理解。
10.一致性符號:包括創意、感覺和想象等組織發展的特性,這些可能不被完全認同,但是它們會體現在組織的建筑物、文件以及組織其他的物質層面上。
沙因認為對這些內容的討論都沒有涉及文化的本質,他認為文化是一個特定組織在處理外部適應和內部融和問題中所學習到的,由組織自身所發明和創造并且發展起來的一些基本的假定類型,這些基本假定類型能夠發揮很好的作用,并被認為是有效的,由此被新的成員所接受。以上所列舉的文化不過是更加深層的文化的表象,真正的文化則是隱含在組織成員中的潛意識,而且文化和領導者是同一硬幣的兩面,當一個領導者創造了一個組織或群體的同時就創造了文化。
沙因認為文化由以下三個相互作用的層次組成:
1)物質層:可以觀察到的組織結構和組織過程等;
2)支持性價值觀:包括戰略、目標、質量意識、指導哲學等;
3)基本的潛意識假定:潛意識的、暗默的一些信仰、知覺、思想、感覺等;
目前的文化研究大多停止在物質層和支持性價值觀的層面,對于更加深層的事物挖掘不夠。
二.組織文化的細分
沙因綜合前人對文化比較的研究成果,對于深層的處于組織根底的文化分成以下五個維度:
1.自然和人的關系:指組織的中心人物如何看待組織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包括認為是可支配的關系還是從屬關系,或者是協調關系等。組織持有什么樣的假定毫無疑問會影響到組織的戰略方向,而且組織的健全性要求組織對于當初的組織/環境假定的適當與否具有能夠隨著環境的變化進行檢查的能力。
2.現實和真實的本質:組織中對于什么是真實的,什么是現實的,判斷它們的標準是什么,如何論證真實和現實,以及真實是否可以被發現等等一系列假定。同時包括行動上的規律、時間和空間上的基本概念。 他指出在現實層面上包括客觀的現實,社會的現實和個人的現實。在判斷真實時可以采用道德主義或現實主義的尺度。
3.人性的本質:包含著哪些行為是屬于人性的,而哪些行為是非人性,這一關于人的本質假定和個人與組織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等等假定。
4.人類活動的本質:包含著哪些人類行為是正確的,人的行為是主動或被動的,人是由自由意志所支配的還是被命運所支配的,什么是工作,什么是娛樂等一系列假定。
5.人際關系的本質:包含著什么是權威的基礎,權力的正確分配方法是什么,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應有態勢(例如是競爭的或互助的)等假定。
沙因認為組織文化決定了組織價值觀以及在此價值觀之下的組織行為,而且深刻地隱含在組織深層的東西,要了解它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對組織構造、信息系統、管理系統、組織發表的目標、典章以及組織中的傳說等物質層面的分析,能夠推論得到的文化信息是有限的。在論證中他舉出兩個組織結構完全相同的企業,他們的文化可能是完全不相同的。為了更好的解釋一個組織的文化,沙因建議利用群體面談和群體討論的方法,而且對于以上所列舉的五個文化維度分別列舉了一些應該討論的內容。
三.文化的生成和領導的作用
具有同樣背景和經歷的兩個領導者所領導的企業組織,在相同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生存競爭,在經過了5年或10年以后,這兩個企業組織的文化為什么會完全不同呢?某種文化要素在新環境中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為什么還能存在呢?尤其是組織領導者包括組織成員已經認識到這種文化要素必須要改革,但是它卻還是能夠存在下去,原因何在呢?在解釋文化形成過程之前,沙因首先提出了以上這些疑問。
沙因認為要解釋組織文化的生成過程要綜合使用群體力學理論、領導理論和學習理論。利用群體力學理論——通過觀察組織中的各種群體,說明在群體根底中潛在的個人之間情緒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諸如“對于某個問題多數人所共有的思考方法,和在此之上的共同的解決方案”中“共有”的意思。因為所有對文化的定義中都包含著諸如被共有的解決方案、被共有的理解、被共有的共識等概念,可是人們的共有是如何發生的卻沒有被解釋清楚。利用群體力學理論可以解釋這個共有過程。
領導理論中關于領導者的個性、類型對于集團形成的影響的研究結果,對于理解文化進化會有許多幫助。
學習理論是組織關于如何學習認知、感情、行為方式等的說明,而文化也是被學習到的行為。利 用學習理論可以對于文化的學習過程進行解釋。
沙因在提出以上的理論框架后分別應用這些 理論對小群體中文化的出現、組織的創始者是如何創造文化的、領導者是如何根植和傳達文化的等進行了論述。在其著作《組織文化和領導》中還專門探討了組織的成長階段和文化變革機制。
如何適應組織內部和外部環境的變化是企業組織經營過程中永遠重要的課題,特別是近年來環境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適應環境變化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高。為了適應變化,企業需要具有新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可是這種新的方式卻很難產生或很難生存。沙因對組織文化的研究為我們認識自己文化的深層本質提供了工具,我們需要從根本上進行改變才能適應新的變化,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改變戰略、組織結構、管理系統。